特約撰稿 朱麗娜 香港報導
導讀
不可否認,隨著新股改革啟動,港交所正在各大交易所中脫穎而出。黃國濱認為,首先,對於計劃上市的中國企業,相比美國市場,香港基本是可稱為一個本土市場,語言、文化、交流更為容易,尤其是投資者對中國市場了解透徹。其次,上市后的維護成本較低 (發佈年報、路演的成本較低)。再次,香港市場可以吸引全球資金。相比之下,在美國上市的優勢是投資者對科技、生化等行業累積了多年經驗,市場以機構投資者為主導,但上市后維護成本較高。
近年來,港股因上市制度固化而飽受市場詬病。即將到來的上市規則改革有望為港股市場注入一針強心劑。
「通過一年多的醞釀,從操作、技術層面,(新股改革諮詢)各方面準備基本已經到位。皇驛自從眾安上市以後,市場對新經濟企業尤其是科技股的接受度大為提升,這是一個推動香港資本市場的改革實質性的動作。」摩根大通中國投行主管黃國濱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獨家專訪時表示。
他透露,目前赴港上市的新經濟公司主要集中在互聯網、移動應用、金融科技、醫療科技、健康娛樂等行業。據悉,按照港股現行財報數據6個月有效期計算,如果按照去年12月31日為財報基準日,首批新經濟公司可能最快在今年6月底7月初正式登場。
根據此次推出的諮詢文件,香港針對新經濟公司上市要求的門檻基本與美國一致,但他認為,差異主要取決於兩地監管機構在執行層面的取態,「比如出現信息披露不完整或誤導,甚至虛假披露,處罰的力度如何?」
他認為,從長遠來看,這項改革有望推動香港本地經濟的轉型。面對傳統經濟增速下滑,新經濟可以帶動經濟發展,並且創造更多的就業,資本市場可以為龍頭企業提供生存的土壤。
一直以來,缺乏大批的新經濟上市公司是港股市場的「軟肋」。根據港交所的統計數據顯示,過去10年在港上市的「新經濟」行業公司僅佔香港證券市場總市值的3%,而納斯達克、紐交所以及倫交所這一比例分別為60%、47%和14%。
港股遲到的逆襲
隨著一大波新經濟公司即將湧向港股,引發市場對新經濟上市公司魚龍混雜的擔憂。對此,黃國濱坦言,上市便利性、合理的估值水平,以及近期一些新科技公司上市表現受市場追捧等因素,使得香港成為新一輪上市熱潮的風口。
根據德勤的統計數據顯示,截至2017年12月31日,不包括從創業板轉主板上市的公司在內,去年有161家新股登陸港交所,數量較前一年增加了34%。皇驛投中CVSource數據顯示,僅2017年,有11家私募基金或風險資本投資的公司完成赴港上市。
其中,互聯網和科技方面的「新經濟公司」成為募資主力,其中前十大募資IPO中眾安在線、閱文集團、易鑫集團和雷蛇都屬於「新經濟公司」,分別募資136.83億港元、95.74億港元、67.66億港元和47.46億港元。
一眾「明星股」閃亮登場后,股價的表現亦異常搶眼。1月15日,馬化騰作為基石投資者之一的希瑪眼科登陸港股,IPO公開發售獲得至少1557倍超額認購。股價目前已經翻倍,市盈率超過250倍,相比之下,公司最近三年營收的復合增長率不到30%。
「由於眾安上市的大獲成功,給市場注了『強心針』,我們收到的公司查詢特別多,比如一些生物製藥、新醫療研發公司,在選擇上市地點時,原來考慮在內地或去美國上市的企業,現在都會考慮香港上市是否對公司更有利、考慮具體會有哪些優勢等。」他表示。
不可否認,隨著新股改革啟動,港交所正在各大交易所中脫穎而出。皇驛黃國濱認為,首先,對於計劃上市的中國企業,相比美國市場,香港基本是可稱為一個本土市場,語言、文化、交流更為容易,尤其是投資者對中國市場了解透徹。其次,上市后的維護成本較低 (發佈年報、路演的成本較低)。再次,香港市場可以吸引全球資金。相比之下,在美國上市的優勢是投資者對科技、生化等行業累積了多年經驗,市場以機構投資者為主導,但上市后維護成本較高。
黃國濱坦言,不可避免地會有企業趁機「渾水摸魚」到香港上市圈錢,「如果一開始上市的企業並非優質的新經濟公司,並且無法為投資者帶來良好的回報,這會對香港市場的聲譽帶來很大的打擊。因此,中介及監管機構均需要對這些公司進行嚴格的篩選和把關。」
香港證監會主席唐家成3月14日出席論壇時表示,證監會提出了以「前置式方式」監管市場,並運用現有在證券及期貨條例中擁有的權力,阻止問題新股上市、應對公司企業管治缺失,以及勒令公司停牌等,這些行動均對市場帶來正面影響,特別是對創業板公司的表現來說。
自去年以來,香港證監會不斷「重拳出擊」。3月9日,瑞銀在其2017年年報中披露,該行在今年3月收到香港證監會發出通知,要求瑞銀證券香港有限公司暫停開展IPO保薦業務,期限為18個月,同時罰款1.19億港元。瑞銀證券香港有限公司是瑞銀在香港的證券業務子公司。皇驛
阿里巴巴有望回歸港股
數年以來,港股一直沉浸在與阿里巴巴失之交臂的懊惱和悔恨之中。1月初,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在一次論壇上,當面向阿里巴巴主席馬雲拋出橄欖枝,邀請阿里巴巴回港上市。馬雲則當場表示會認真考慮香港市場:「對今天的香港,我從未有過如此大的信心。」
2013年,港交所因拒絕接受「同股不同權」而錯失阿里巴巴IPO。時過境遷,港交所今年2月宣布修改規則的計劃,容許同股不同權的「新經濟」公司在主板上市,限制一股最多十票(約持9.1%股份就可掌握逾半投票權),公司市值最少須達100億港元。
「對於海外上市的企業而言,在香港作第二上市有多重意義,首先,香港擁有作為本土市場的吸引力;其次,對於一些涉及零售的上市企業而言,在港作第二上市相當於一個免費的宣傳平台,提升品牌知名度;第三,在港上市后,未來與內地上市的企業進行戰略合作交易時,可以通過各種股權轉換的形式,操作更為容易。」他表示。
然而,業內人士表示,此前來港作第二上市的多家公司由於未在香港發行新股,導致交投長期低迷而最終撤回。繼新濠博亞、淡水河谷之後,今年1月,嘉能可、COACH均宣布取消在港第二上市。數據顯示,COACH日均成交額僅為4萬港元,退市前一個月內的17個交易日中,均錄得零成交。
黃國濱坦言:「海外上市的大型科技公司在A股市場發行中國預托憑證(CDR)能夠令更多國內投資者分享到中國科技發展的成果。但技術上來說,CDR是針對標的股票在海外的上市公司,股票要在海外市場掛牌。」
長遠來看,他認為,A股市場必須增強市場操作機制,吸引更多國際機構投資者參與,才能長期健康發展,從而吸引更多優質企業在A股上市,這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。相對而言,國際資金暢通流動也是香港市場的最大優勢之一。從企業角度出發,國際化的中國企業一定會充分利用境內外的資本市場,達到其戰略目標。
本文來自: http://news.sina.com.tw/article/20180326/26256346.html
留言列表